發布日期:2024-04-25 瀏覽次數:2719
摘要:
體外循環(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簡稱ECC)是心臟手術和重癥監護中常用的技術,但也可能對大腦造成損害。本文綜述了體外循環腦保護的研究現狀,包括藥物治療、氧輸送調控、腦血流調控等方面,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引言:
體外循環腦保護是心臟外科領域的重要問題,涉及到體外循環過程中腦損傷的機制和治療方法。盡管體外循環技術的不斷改進,但仍存在許多未知因素,如腦氧供需失衡、腦水腫等。因此,研究體外循環腦保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一、藥物治療
1. 抗氧化劑:研究表明,抗氧化劑如谷胱甘肽和硫辛酸等可以清除自由基,減輕腦損傷。已有研究顯示,在體外循環術后早期給予抗氧化劑可以降低腦水腫和神經功能缺損的發生率。
2. 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營養因子可以促進神經元的存活和修復。研究表明,在體外循環過程中給予神經營養因子可以減輕術后腦損傷,改善神經功能。
3. 抗炎藥物:炎癥反應在體外循環腦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抗炎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可以抑制炎癥反應,減輕腦水腫。
二、氧輸送調控
氧輸送是評價體外循環效果的重要指標,其失衡可能導致腦損傷。優化氧輸送需要控制氧分壓和灌注壓,以及避免過度充盈壓升高。目前已有研究探討了脈波速率(PVR)和組織灌注指數(TPI)等指標在調控氧輸送中的應用。
三、腦血流調控
體外循環過程中,腦血流的穩定對保護大腦至關重要。目前,臨床實踐中常用的腦血流調控方法包括降低心排出量、降低灌注壓、使用升壓藥物等。此外,新型的腦保護技術如低溫、亞低溫、低流量體外循環等也在研究中。